无论是在平面媒体还是在广播电视上,都可见各种各样的“农民工”形象。然而,媒体记录或塑造的形象与现实中是否一致呢?是否有一些固定的模式或符号,将农民工的某些特质放大了?就此,记者采访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,国际传播中心研究主任乔木。
记者: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关注新闻报道中的农民工形象?
乔木:10年以前,我老家亲戚来北京打工,我给他打印了一张纸,写清他能干的活、寻呼机号,这就是一张劳务广告。在当时的崇文门劳务市场上,劳务人员为了争取被雇佣的机会,争相压价,同时还要应对城管的检查。当时,媒体上就有关于劳务市场的报道。
点评:乔木教授多年担任中国新闻奖、长江、韬奋奖评委,近年来对中外媒体的农民工报道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。
记者:根据您的总结,媒体刻画的农民工形象主要包括哪些?
乔木:我觉得中国媒体对农民工的报道主要有四种形象。前两种是正面的,第一种是报道他们的感恩心理,如有关部门帮农民工讨回工钱,为农民工开通春运返乡专列;第二种是报道他们的努力进取,如技术标兵取得荣誉,保安读夜校考上大学。后两种是负面的,第三种是报道他们的违法违规行为,如在公共场合不守秩序,非法经营坑蒙拐骗;第四种是报道他们的小农意识,如文化素质低,随地吐痰。
点评:报道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,都只是几种单一的认识,所刻画的农民工形象很单薄。
记者:您认为目前媒体上的农民工报道存在什么问题?
乔木:目前,媒体报道对农民工的歧视程度有所降低了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个:第一,农民工在报道中没有地位,需要通过别人的代言出现,如崔永元请农民工吃饭。第二,有关农民工的、吸引眼球的新闻,媒体总是跟风炒作。第三,从春节慰问农民工,到两会关注农民工权益,到5月表彰劳模,7月高温工作,9月子女升学,年底讨薪,周期性的报道缺乏新意。第四,报道缺失内容,只侧重农民工的工资、工作条件等经济权益,很少涉及他们的日常生活。基于以上四点,我认为,媒体还需要细致刻画农民工的形象和故事,如实记录民间的社会进程。 |